说话行事“赤诚”,言笑毫无伪饰,调皮捣蛋,被当时的隆治帝,如今在重华宫荣养的太上皇喜爱,时常留在身边说话。
可以说在早期,齐王在崇平帝和隆治帝这对儿父子之间,充当了一个桥梁。
而十几年皇宫内的一场变故,更是因为齐王第一时间的通风报信,才让当年的皇三子赵王、皇六子周王错失先机,谁都不怎么看好的皇四子雍王,反而得了机会入主东宫。
齐王的马车,在仆人的相护下,出了皇宫,就向着齐王府而去,及至夜幕降临,途径至宁荣街所在的安业坊,忽然听到声音,挑开马车竹帘,抬头看去,却见夜幕低垂的苍穹上,有几道绚烂烟火,一阵心烦意乱,皱眉问道:“哪家在放烟火?五城兵马司的兵丁也不去管管!”
此刻的陈汉还不像后世,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而且烟花这东西,一家燃放,也不会全城都看到,最多一二里了不得,因刚刚夜幕降临,倒也不会扰民。
“王爷,看方向,似是宁荣街的贾府?”外间的仆人,开口说道。
“宁荣街,贾家?”齐王闻言,脸色刷地阴沉,寒声道:“是贾珩小儿!”
如果没有贾珩小儿,他岂会落得这步田地?
从亲王降为郡王,又割肉放血,说来说去,都是因为贾珩小儿!
“奸佞小儿,上蹿下跳,离间天家骨肉,居心叵测!此事,本王定要和皇爷爷好好说道说道才是!”齐王目光冷芒闪烁,心头恨恨道。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在重华宫中的太上皇已年近古稀,也就这六七年,才渐渐偃旗息鼓,但出于对权力的执念,还是舍不得彻底放手。
而崇平帝业已整合地方督抚,得到文官集团和地方实力派的效忠,又得大义名分在手,逐渐接受了一些武勋集团的投效。
年迈的太上皇,也不得不为陈汉社稷,身后之名做打算,不可能再肆意妄为。
第220章 贾母:珩哥儿,这是你云妹妹
宁国府·会芳园
题着天香楼三个大字的匾额,在灯笼映照下,清晰可见,丝竹管弦之音自楼中响起,而不远处的戏台上灯火辉煌,铜锣鼓钲齐鸣,正在唱着一折武松打虎。
天香楼内,更是人头攒动,贾母、王夫人、李纨、凤姐等笑着说话。
贾环、贾兰等也在下方的一桌,一边儿吃着东西,一边抬头看着戏台上的唱着戏,几个丫鬟、婆子在一旁侍奉着。
贾珩则换了一身常服,在廊檐下陪着贾政说话。
“子钰,你现在领着差事,今岁末还参加京兆的岁试?”贾政问道。
贾珩默然片刻,道:“去试试罢,反正科举又不禁考。”
其实,世事如棋局局新,如今的他对科举,似乎没有先前那般迫切。
但他还是想求一个科甲出身,这是表达一种向文官集团靠拢的姿态,因为武勋集团不接纳他,从前日的封爵一事就能看出来,四王八公不视他为同道中人。
当然,龙不与蛇居,他现在身为帝党,也不能和这些人走的太近。
反而,因为写三国也好,上辞爵表也罢,给文官集团的印象都是可以接受的。
“而且我年岁不大,严格来说,只是领着皇差,并没有官身,我非要下场去科举,谁还能拦着?说不得还被说成武勋后嗣,思慕圣贤教化的例子。”贾珩目光深深,思忖着其中关节。
贾政闻言,眺望着远处,叹了一口气,说道:“说来,我贾门还没有一个是从科举发迹的,我本来是要读书入仕的,不想太爷临终遗本一上,上皇怜恤先臣,授了个工部的官儿。”
贾珩点了点头,道:“天家对我贾家的确恩重如山,不论其他,一门双公,大汉朝独此一家。”
心道,如果以贾政的举业水平,想从科甲入仕,一个字,难!
贾政也是感慨着,而言及科举,心头想起一人,笑道:“前日雨村来信,说在金陵履任,诸事顺遂,雨村前日去信说要和我贾府连宗,入得族谱,子钰,你为族长,我正要和你商量这个事儿。”
先前,贾雨村以“宗侄”之贴拜见贾政,现在却是要名录族谱,进一步托庇在贾府门下,成为后来贾家人口中“兴隆街的大爷。”
贾珩听到贾雨村之名,面色默然,皱了皱眉,说道:“二老爷,连宗一事,先再看看,如今京中政局波谲云诡,我贾府动静举止都有人关注,一动不如一静。”
贾政闻言,点了点头道:“子钰所言甚是。”
贾珩目光幽邃,忽而问道:“对了,二老爷,贾雨村……补授金陵知府,是走得谁的门路?”
贾政倒也没多想,说道:“是宝玉他舅舅,还有他大伯寻了吏部文选清吏司的纪郎中,再加上雨村为两榜进士出身,圣上年前起复旧员,他资历倒也算足够。”
贾珩面色晦暗不定,心头喃喃道:“原来如此。”
心头的一些疑惑稍稍解开。
红楼梦原著的时间线,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