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的限制,铭文的篇 幅都不太大,叙事非常简略,因此后人对西周贵族社会的认识只能 是蜻蜓点水。
西周的主要成就是它的诸侯封国在东方发芽成长,北到燕山,南 到淮河,东到山东,西到陇山,形成了以中原为中心的政治文化圈。
在周公时代,向远方分封如此众多的诸侯国是一项冒险之举, 这就像是把种子撒向一片未经开垦的土地。在周王朝的荫庇之下, 这些诸侯国基本都存活了下来,但其中哪些能发展壮大,则有很多 未知因素。
王朝重臣(如太公吕尚、周公旦和召公爽)的嫡长子封国,会获 得较多的臣民和领土,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齐国和鲁国在这方面的 表现都不令人意外,但召公的燕国实在过于辽远,在西周朝的多数时 间乃至整个春秋时代,它几乎都是默默无闻,有时甚至还被敌对的土 著族群隔断道路而有上百年和中原音讯不通,它后来在战国时期能够 重新振兴而跻身战国七雄,肯定不是当年所能预料的。
到春秋时期,很多周人诸侯国已经消失,大多被周边邻居甚至自 己的兄弟之国吞并。最先靠兼并膨胀起来的是晋国,最初分封时,它 还只是运城盆地中各姬姓诸侯中的一个,并没有受到格外优待,所以 也没人会预料到它在四百年后的急剧扩张。
周公之后的西周王朝,分封新诸侯的工作仍在进行,但规模已经 不如开国之初。理论上说,每一代周王都会有不只一个王子,除了 继承王位的嫡长子,其他王子也都可能被分封为诸侯,但在承平时代, 被分封到遥远的陌生土地并不是一件美差——关中地区最为富庶和 安全,这里有掌控巨大资源的朝廷以及显贵辐犊的社交场,远胜边 地侯的生活。
西周王朝曾至少三次向南方扩张,把势力推进到淮河南侧及汉江 流域,所以又在淮河和汉江流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或者把原有 诸侯异地安置,如姜姓的申国,它原在关中,西周末期(宣王时期) 被改封到了南阳地区,《诗经o大雅o程高》记载了宣王此次册封(迁 徙)申国的盛况。
随着周人占据东方日久,其在西部的亲缘部族,也就是姜姓和姬 姓的戎人,也逐渐向东迁徙,在东方诸侯列国间定居下来。他们还保 留着自己的部落组织,虽也有定居农业,但还是畜牧业占比较大。然 而,日渐“文明”和富裕的周人此时已经不太看得起这些粗朴的戎人, 或许是因为古老的亲缘关系,周人东方诸侯大都对其采取一定的容忍, 双方一般能相安无事。
可以这么说,西周一春秋时的中原,开发程度还很低,各诸侯国 的城邑就像散布在荒野中的零星孤岛,有各种土著或东来戎人部族穿 插点缀其间。
在长江以南,考古曾发现一些周商元素混合的西周时期聚落,看来 周人和殷商遗民还曾经结成远征小团体深入江南建立据点。但由于迄今 在史书和金文里未见有过记载,很难判断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而且, 他们并未对南方造成太大影响,很快就消失了,或者被周边土著同化了。
对西周王朝的威胁主要来自陕北和晋北,铜器铭文记载,“戎” 人部落时常侵袭关中核心区。战斗中,周军会缴获大量马和马车,但 我们不清楚这些马车是否双轮快速马车,如果是,则代表戎人已有发 达的手工业,身处拥有复杂分工的农业文明;如果还只是低速的货运 大车,则代表他们此时还处于萌生中的游牧文明阶段。另外,周人的 文献也没有提及这些戎人是否属姜姓或姬姓,所以难以判断他们和周 人是否有亲缘关系。
西周社会是典型的身份世袭制,周王任命朝廷高级官员(卿)的 选择范围很小,基本由十几个显赫的家族世代占据着朝廷主要官职。 而且,官职本身并没有薪俸,全靠自家封邑收入,做官只是可以给他 们提供获得更多封邑的机会。各诸侯国内部的权力结构也类似,但规 模要比镐京朝廷小很多倍。
就这样,随着统治阶层的繁衍,周朝特色的贵族制度逐渐得以形 成,其中,最首要的是“宗法”家族制,核心则是嫡长子一系的独尊地位。
一,周朝各姬姓诸侯(被分封的王室亲属)对周王的效忠服从, 是家族兄弟(及其后人)对嫡长兄(及其嫡系后人)的服从。
二,在各诸侯国内部,太子之外的公子被分封为世袭大夫,大夫 再繁衍和分封出“士”。
三,非周族的异姓诸侯和贵族则通过婚姻关系被纳入家族结构中o 周王尊称同姓诸侯国君为“伯父”,称异姓诸侯国君为“伯舅”(当然 必须是曾经和周王室有过联姻关系的),伯代表排序。
这套基于血缘宗法制的贵族等级和封建政治秩序,周人称之为 “礼工 不同等级的贵族使用相应的车马、住宅、衣服、乐器、玉器、 酒器和食器组合,丧礼和随葬品也以此类推。各种典礼仪式上,比如 朝见天子、祭祀和宴会等,入场顺序以及站或坐的位置由相应的等级 身份决定。
典礼可以在不同层次举行,如诸侯国或大夫家,但基本原则一致。 贵族的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