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觉得表面粗糙的冰块没法倒出来。
九点半,在熟悉的酒吧在别处开的分店,你们三个坐在户外最边缘处。明天要上班吗?要啊,管他呢?朋友是爱迟到的,你不,你起得来,你素来对自己都很有要求。即便是休息日,睡到九点已经是很过分了,九点半还不起床那是绝对不可以接受的。其实你小时候也曾有过一觉十点半的时候,但现在不会了——仿佛有无数的事情要做,睡眠是最可以牺牲的一部分。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也许是上大学的时候吧。
大学时代。
朋友坐在那里对女友苦口婆心地说着要念书,要争取更好的学历,并以你为例子举例。
你缥缈地想起,大学的时候有一个清晨,起得很早去学校的游泳馆游泳,回到寝室的时候才八点,你嘴里面包片手里端着咖啡,阳光从窗外照进来,室友们还在睡觉。
那时候如果发生了什么别的事情,也许这一生都会改变。也许那时候得到另一种恩典,就不会获得今天这些东西。今天人人羡慕的一切,不能说不是你想要的——你也爱这一切,因为这是过去的自己的苦劳——但如果回到那个时间点去选,假如有的选,也许你会选另一个。
想要脚下的阶梯还是想要一个人的心?
一个人的心可以等于一个人的爱情吗?
朋友起身去结账,留下你和女孩坐着。女孩和你说起朋友,说世上肯定没有第二个人像你和朋友这样好了。你手里拿着烟,双腿交叠,勾着腰,点头。
是没有了。
你知道你们都应该庆幸,在一路的遗失之后,还是有所得。
看到朋友有所得很高兴,于是你不想自控地对女孩说起仿佛娘家人、仿佛岳父对满意的女婿的话。
回家的车上,一路没喝酒的女孩开车,朋友坐副驾驶,你坐在朋友身后,你们俩像小孩一样聊天,你忽然觉得很快乐。
如果终归没有什么,那么有这个也足够了。
十一点半,到家了,洗个澡躺在床上,瘫着,打开看了几天的书。书是一本小说,北欧作者,剧情是平静的社区里的暗流涌动——为什么要买这书来着,你想。你试图专注地阅读,但是没看两行思绪就会飘忽到别的地方去。可是到底飘到了哪里去了呢?当你试图抓住它的时候就丢了,像一道鬼影一样在转角消失的思绪。于是你会刷开在床头充电的手机,看淘宝但并不会买什么,刷朋友圈但并不会点开读什么或者给谁点赞,哪里都去,什么都不干。
甚至反应过来的时候也什么都没想。
最后书也只读了一章,页——总算读完了一章。
关上吧,你想,该睡觉了。
一片黑暗中过了一会儿,你想把手伸向手机,最后还是没有拿起来。
黑夜是广阔无尽的浓密,但对你来说是空虚。
无数的吵闹,无数的觥筹交错,无数的亲吻与气味,全与你无关。
第19章 一千公里外的玫瑰
早上七点半,你坐在去上班的车上。这天阴天,初春仿佛还要下雨的天气。你看着车窗外的城市,刚刚睡醒的城市,和你的苏醒节奏类似的城市。有人快步而迷惘地走向地铁站,有人站在离地铁站入口不远的地方晨练,还有人和你一样,隔着两道车门,都在这条马路上等待。小店主在开店,店里的白炽灯很亮,是没有睡醒但是一定要起床的早晨的灯光。有的电动车后座放着巨大的筐,框里是蔬菜或者米粉;有的电动车后座是孩子;还有的什么都没有,倒有个雨棚。
红灯熄灭,绿灯亮起,车辆重新向前行驶:如常重复的一天的早晨。
恍惚间你想着,到底什么情况下,平常的生活里,会遇到车辆在绿灯亮起后却往后退?
眼睁睁看着眼前的车撞车,不得不倒车然后绕开?
桥面忽然塌陷了,路上有个洞?
前面有什么哥斯拉一样的怪物?
即便那样也是倒车,然后继续往前。车不会倒着走。人即便会,也不被允许那么做。
你知道你坐的每一趟车都会是这样,你也是这样。你甚至想要找出纸笔记录下来:车辆的设计原理,即便不是有意识的,也在本质上与时间的不可逆性切合。
八点半,你抵达办公室。开电脑,开窗,开饮水机,登录pc端微信,打开几个固定网页。在上班的前半个小时不办公,只喝咖啡,浏览必要的信息,专心让自己苏醒。半个小时之后一天的忙碌就会开始,也许从慢速突然就变成快速,甚至超快速,叫人一下子就忘记了时间;也许就是一直这样缓缓地将一天延宕了下去。怠速的,加速的,时而怠速时而加速的。好像一个人有内外两台发动机一样,而且一台是另一台的制动。
一会儿有隔壁办公室的姑娘过来借用打印机扫描,一会儿有另一个隔壁办公室的姑娘过来办事。讨论事情,就会带着聊天,这是良性的办公室关系。他们说着很多话题,吐槽着上司的上司,反感着客户与合作方,对繁琐的事务流程的烦可以创造同仇敌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