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知道这几个小姑子都是才华横溢之人,得知女儿和她们学习,心中欢喜无限:好好好,以后我的大姐儿,肯定是个大才女。
王熙凤明白宝钗的意思,希望自己给女儿起个名字。她现在虽识得几个字了,但和真正的才女比起来还差得太远,若由她来起名,让人笑掉大牙。
凤姐立刻推辞道:我这点墨水,哪够给孩子起名啊?你们学问好,你们给她起一个吧。
几人听了凤姐的话,齐齐看向迎春。她是大姐儿的亲姑姑,又一直尽心尽力地照看大姐儿,若要起名,也该由她起。
迎春沉思片刻,道:贾家下一代都是草字头,不如就叫贾芝,取自芝兰玉树,希望大姐以后有出息。
王熙凤欣然应允:这个名字好,就叫贾芝了。
湘云心中始终挂念着宝玉,见众人言谈间对此只字未提,不禁有些抓耳挠腮。
探春和宝玉关系十分亲密,这次来宁古塔也想找寻宝玉的下落,看湘云焦急,终于忍不住问道:凤姐姐,宝玉。。。
凤姐听探春提起宝玉二字,神色不由一暗,眼中露出几分伤感,苦涩道:我只知道他出了家,之后就再没有他半点消息了。
此言一出,众人面露失望之色。
黛玉闻言轻声一叹,心下并未伤感。她一直有个莫名的预感,这次出来能和宝玉见上一面。二人之间的说是缘分也好,纠葛也罢,经此一见,也就两清了。
湘云不知黛玉的第六感,只是看她气定神闲的样子,被她感染,内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黛玉几人在凤姐家住了数日,她们之前从未曾来过宁古塔,只知是犯人流放之地,气候严寒,定然贫瘠荒凉。结果在城里逛了一圈,发现和她们想象的截然相反。
宁古塔虽然偏远,但地处罗刹、高丽三国交界处,开有三国互市。虽不如京城或是江南繁华,但绝非荒芜之地。
各国商贾来往不绝,既有金发碧眼的罗刹人,又有身穿异国服装的高丽人。县城内商贸繁盛,各族交织,民风开放,众人看她们几个娇滴滴的女子走在街上,也不以为意。
宝钗望着眼前这番景象,不由跌足叹气:我本以为这是极北苦寒之地,哪知竟有这么多商贩,真不该把伙计们留在辽阳。
王熙凤没做过生意,不过执掌中馈那么多年,懂得些基本商业知识,知道在源头采购价格更低,贩卖回京利润更高。
凤姐宽慰道:在宁古塔采买,不见得能平安运回京城。倒不如从辽阳进货,安全不少。
众人闻言不免好奇地看向凤姐,等她解释。
凤姐继续道:你们初来乍到,不知这东北深山老林里有胡子,以打劫过路客商为生。冬天大雪封山,胡子在家猫冬。如今春暖花开,胡子们都回了山上,专宰肥羊。
提起胡子,王熙凤的面色有些苍白,声音也不禁颤抖起来。
众人第一次听说胡子一词,不解其意,但听完王熙凤的话,立刻明白过来,这是当地百姓对土匪的俗称。
黛玉看王熙凤一脸惊惧之色,奇道:凤姐姐,县城里也有胡子吗?
王熙凤吓得连连摇头,道:这有互市,人人都带着保镖,而且朝廷派了重兵把守,胡子不敢下手。我听别人提起过,说胡子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掳掠妇女、无恶不作,不知多少人家被他们害得家破人亡。
宝钗看凤姐闻之色变的样子,不禁觉得有些好笑,暗道:天不怕地不怕的凤辣子,竟也有怕的时候。
王熙凤看宝钗的神色颇不以为然,以为她不信自己所说,语重心长道:遇上胡子可不是闹着玩的,商人在本地买了大宗货物都要雇镖师护镖,再花钱买路,才能将货物运出去。
土匪们并非一味地嗜杀成性,只要商人们愿意支付过路费,多不会为难对方。毕竟商人们长期往返两地,杀了他们相当于断了这条财路。
黛玉素有正义感,听闻胡子作恶多端,不由面带愠色,沉声问道:朝廷不派人剿匪吗?
王熙凤无奈道:怎么不剿,可我们这山多林密,朝廷官兵一到,胡子就往山林里躲,根本剿不干净。
湘云自从学了功夫,整天就想试试自己的本领,可惜京中一向太平,叔父家的几个兄弟,都嘲笑她练得是花拳绣腿,比试时不甚严肃,嘻嘻哈哈。湘云一气之下,不愿和他们过招了。
如今听凤姐说东北土匪横行,湘云不由心动,有些跃跃欲试。她们此行怕路上不安全,特意带了兵器,就在马车里放着。她暗暗盘算,不如出城,拿这群土匪练练手。
迎春心细,看湘云眼中精光大现,唇角含笑,猜到她心里所想,脸色一白,劝道:云妹妹,咱们姐妹几人不过学了几天的拳脚功夫,哪是胡子的对手。
王熙凤闻言一惊,急忙劝道:胡子心狠手辣,下手时从不留活口,你们小姑娘家家的,千万不能以身犯险。
探春其实也有些心动,她素来骄傲,只恨不是男儿身,不能建功立业。如今练了一年的武,虽然时间不长,但也想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