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的考生,都是旧教材体系下的考生。
学生头脑里根本没有新教材的理念和思维,此时就连很多老师对新教材的理念都需要进一步的认识。
但出题人则是在新教材体系下出的,只不过改成了老教材的叙述方式。
一份新教材的理念和思维下出的试卷,让老教材的考生去考,怎么可能能考好?
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在高观点下来看低观题目,试卷出题人的思维他一眼而知。
这份卷子,压根就不是给高考生做的。
而是国赛复赛的水平。
高考数学考察的是:“正确迅速的数式运算、变形能力”。
而竞赛数学考察的是:“在熟练掌握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考察学生的探究意识及思维水平。”
这样的试卷放在高考场上,就是为难人了。
既多考了‘想’,更多考了‘算’。
不是每个人都有竞赛生那样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巧算技巧的。
这套卷子,更像是一群老师一人出一题,比着赛着的玩花活。
反正是备用卷,权当娱乐了。
但对可以参加国赛复赛的学生来说,这卷子很普通。
因为他们已经普遍开始接受高数高观的思维,且掌握了运算的技巧。
所谓高考高观点题,是指与高等数学相联系的数学问题。
这样的问题以高等数学知识为背景,体现高等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推理方法。
放在高考里面,其实备受出题人青睐。
高,落点低,试题的设计虽来源于高数,但解决的方法是中学所学的初等数学知识。
每年的高考试卷里,至少有10左右的高观点题目,用来作为选材的区分。
但是2003年,这类题目,占了一半。
对于卿云这个考场里最大bug来说,高观点题越多,越简单。
这份试卷他不到50分钟就做完了,比平时都还快。
考场里众人的心态,他也很了解。
90的尖子生会崩在第18题那道立体几何上。
如果是学渣,反而无所谓。
反正都不会。
学渣就是前面选择题不会的蒙一个,填空题试试,大题尽量解决第一问,后面多写点字骗点步骤分,这是学渣的打算。
能蒙几分算几分,纯靠运气。
但是尖子生不一样。
平常的备考中,他至少做了几百套试卷,都是那个节奏。
40分钟解决选择填空,后面6道大题,前面4个都不算难,半小时解决,再用半小时好好努力攻最后的大题,还有20分钟检查一下。
这是绝大多数尖子生平常做高考数学模拟卷的节奏。
但是03年这次不一样。
做到第2道大题的时候,尖子生发现时间只剩下40分钟或者极端点可能只有半小时了,后面的大题肯定做不完了。
这就让大多数尖子生心态全崩。
心里一慌,自然后面更难了。
20题,著名的台风题。
变态中的变态。
计算量又特别大,如果还有10的尖子生没有在立体几何那里崩溃,也几乎一定会在这道台风题崩溃。
真的是彻底崩溃。
因为99的尖子生,到台风题这里一定要接受没时间做完试卷全部题目的心理准备了。
后面的题目,是能做多少做多少。
最后的结果就是,第20、21、22这3道大题,能做到什么程度,完全是听天由命,大多数人都只有一个模糊的思路,写到哪里算哪里。
甚至,很多人考完了,后面两道大题长啥样都不知道。
所以对于这份试卷来说,大多数靠刷题的尖子生,都只能拿到选择题10个(50分)填空题2个(8分),大题看缘分能拿到第1、3个的分数,这是80分左右,其它大题的第1问或许能捞到一点分数。
最终能拿到90分以上,那就是高分了。
而正常年份,这种尖子生至少可以拿到135左右。
这种落差你想想看?
平常你数学模拟考都是135,运气好可以冲140+。
然后忽然之间你最多只能保证拿到90分,差了45分以上。
这是什么概念啊?
西蜀省2002年高考的理科一本线是544分。
那时的一本线,其实就是211线,一本二本泾渭分明。
而2003年高考最后理科一本线划在了488分。
而且,这个488分,还是人为调整的,往高了划的。
也不知道当时西蜀省划线人的脑子是怎么想的。
那年,在西蜀488分踩线调档的有,武大、厦大、大连理工、吉大、上财、东南大、中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