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什么?”
杨小乐看了一下。
这里是代销店,比公社的供销社要小很多,种类也非常少。
背后墙壁顶上用红纸贴了十个字的标语:万岁,为人民服务。
柜台上有两个玻璃罐子,里面放的是高粱饴和橘瓣软糖。
一杆手提称。
墙后面是木头架子,上面整齐摆放着一些普通用品,肥皂、火柴,盐,红糖,牙粉……
还有劳保手套之类的东西。
杨小乐看了一下,大部分都是不要票,但是种类也不多!!
至于架子上用报纸包着的红糖,那是好东西,不过估计放那里有好几个月了。
至于为什么这里也有红糖这种要票的东西。
那是因为农村也有很多票,只是量非常的少。
每年完成上面交代的种粮任务,会发放一部分票,用来购买稀缺的东西。
不然的话,农村人不织布又不产糖的人,那岂不是一辈子都穿不上衣服,吃不到糖了。
只是量都非常少,根本就不够用。
他们一家七口人,去年一年差不多才两尺三的布票和三两糖票。
勉强够做一套衣服。
但是现在的棉布布不耐磨,这点布每年光用来打补丁,就要用掉不少。
看了一眼柜子里还有卖手电筒和电池的。
摇了摇头,这玩意是不要票,但是要生产队开证明才能买到,和要票没什么区别。
指着一堆淡红色皱纹卫生纸说道:“给我来二斤草纸。”
这时候的草纸还不是论刀卖的,是论斤称重的。
这玩意价格其实真的不贵,也就1毛8分钱一斤,农村里也不是所有人都舍不得用。
反正自己老娘是舍不得用。
用她的话来说,草纸贵,一家人这么多,一个月得要两斤左右,一年得几块钱。
不用的话一年能省几块钱呢!
大不了拉完了洗洗就是了。
第19章 购物
张柳儿闻言没动,而是问道:“还是用钱?你哪来的那么多钱?”
“嘿嘿,昨天你不是看到我抓鱼了吗?抓了点鱼卖的钱,我家里人要是来问,你就说是赊来的,听到没,别说钱买的。”
杨小乐嘿嘿一笑,说完,对着她继续说道:“对了,你爹呢?哪里去了?”
张柳儿听到他的话,就去拿卫生纸了。
估摸了差不多的重量,拿到柜台称了起来。
多了又拿掉一些,差不多了,才将一堆草纸往前推了推:“那你还挺能耐的啊,能弄到这么多的鱼,放心好了,他们来了我不说。一共3毛6。”
说完,对着他叹了口说道:“我哪里知道他去哪里了啊,自从我接手以后,三天两头看不到人。”
杨小乐趴在柜台上,对着她开玩笑说了一下;“张叔叔说不定给你找个后妈呢!”
“呸!瞎说什么呢!”
张柳儿对着他啐了一口,随后说道:“还要不要东西?不要的话,我看小人书了。”
“要啊,我开玩笑的呢!给我来一斤盐,5盒火柴。对了,你这空瓶子还有没有,有的话给我两个,再给我打一斤酱油一斤醋。”
空间里还是要准备一些的。
可惜煤油都是有定量的,不然买个煤油灯也行啊!
张柳儿听到这话,一边嘀咕,一边去里面翻找:“你这抓了多少鱼,卖这么多钱,也不知道给我们一点。”
供销社收鱼1毛2,1毛3的样子,但是你要是买的话那就贵的,得1毛6一斤。
杨小乐要是给她,肯定是按收购价格。
两斤鱼就能省五六分钱呢!
接近小半斤酱油的钱了。
杨小乐听到这话,直接开口笑道:“行啊,那我下午去抓鱼,到时候抓到了,给你送一条来。”
两人本来就是同学关系,再怎么也相处了三四年了。
只是去年对方辍学以后,就稍微生疏了点而已。
关系弄好了,以后用的上。
张柳儿弯着腰在边上翻找着。
听到声音,嗯嗯了两声。
没一会拿出两个脏不垃圾的盐水瓶,一看就是谁家收上来的。
“给,门口有压水井,自己去洗洗。”
将东西递给了他交代道:“说好了啊,哪天给我弄条大鱼。”
“放心好了,我去门口洗洗,给我个抹布和筷子。”
张柳儿家里是不上工的,但是拿的是满工分,按照大队平均产量发粮食,而且这卖东西的差价他们家还能得到一些。
虽然不多,一年生活下来还能剩下个十几块钱,虽然不像公社的售货员是铁饭碗,但是也比绝大多数的家庭要舒坦很多。
不过等过段时间就不行喽。
到时候吃食堂的饭菜,这个交易的钱都属于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