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需要在外亲征,就只能培养弟弟赵光义。】
【秦念:在这种乱世,若是让不到十岁的儿子赵德昭监国,他可能前脚出征,后脚京城就有将领兵变。】
【赵匡胤:光义留守开封,则后方无忧。】
赵匡胤还是忍不住为弟弟说话。
他心知如今已立德昭为太子,待德昭即位,很有可能重演“天幕”之事。
想要保下弟弟的性命,承认弟弟的功绩或许是唯一的办法。
【刘彻:于是赵光义借此掌控京师,待赵匡胤有易储之念时,就杀兄篡位?】
刘彻总算有些理解赵匡胤的行径。
原来是这样的乱世,赵匡胤是不得不让赵光义掌权。
赵光义若是无权,就镇不住京师。
但尾大不掉,待子嗣长成,赵匡胤欲要易储时,杀兄篡位就是赵光义唯一的活路。
【刘彻:若是如此,赵匡胤现在岂不是很危险?】
赵匡胤正处于开宝八年,开宝九年就会为赵光义所杀。
如今秦念提前点出赵匡胤之死,赵光义难道不会提前动手?
刘彻倒不是关心赵匡胤,他纯粹就是看热闹。
【秦念:不至于。军队多是老赵的死忠,只是宫内被赵光义渗透成了筛子,连亲信宦官王继恩都是赵光义的人。】
第76章
【赵匡胤:?】
【刘彻:嗤。】
王继恩惊恐至极, 连声求饶。
然而赵匡胤偏爱赵光义,舍不得动他的弟弟,却不会对一个宦官心软。
下令诛杀王继恩之后, 赵匡胤看向满脸惊恐的光义,终究还是不忍。
与其审问弟弟,不若将宫内侍人放出宫,尽数更换。
“多是老赵的死忠”。
赵匡胤也没忽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军队内部可能有赵光义的人。
宫内的诸班直也得调换。
【秦念:老赵,你死的时候,朝堂那是一片平静,没人质疑你的死因。】
【秦念:当然,主要原因在于你没给赵德昭实权,是个人都看得出他没资格跟赵光义争皇位。大臣若真质疑, 只会让赵德昭和赵德芳死得更快。】
【赵匡胤:德昭和德芳怎么了?】
赵匡胤不给皇子实权、也不给他们封王, 也是担忧赵光义即位后视他们为威胁。
但秦念这句“死得更快”赫然是暗示两个儿子的结局!
【秦念:赵光义即位第四年, 赵德昭遭斥责后擅自自刎;第六年,赵德芳病逝;第九年,你四弟赵光美谋反,忧悸而死——这是史书记载的死因, 就看你信不信了。】
【赵德昭:……】
赵廷美、也就是赵光美看向地上的尸体, 悲痛骤减。
人不能确定几年后的自己不会做什么。
但赵德昭、赵德芳、自己全部死亡, 最终得利者是谁却可以确定。
赵德昭的沉默,则是那句“擅自自刎”。
赵炅将他和德芳、以及皇叔的儿子都视为皇子,假意推行兄终弟及的时候,赵德昭就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
自刎以保全子嗣,这是赵德昭早就想过的最坏的结局。
但“擅自”一词, 实在可笑!
“病死”的赵德芳同样无言。
他身体算不上好, 病逝并非没有可能。
但兄长与皇叔皆死, 他的病逝就显得极为可疑。
【赵匡胤:他为何要杀四弟?】
赵匡胤心中愈沉。
他能理解光义因他欲改立皇子为太子而篡位,甚至明白皇权之争下,光义为何会杀死他的两个儿子。
但他无法理解光义为何要杀光美。
秦念之言,分明是暗示谋反之说为构陷!
【秦念:你知道金匮之盟吗?】
【赵匡胤:不知。】
赵匡胤思考片刻,确定自己没听说过这个盟约。
【朱元璋:果真是篡逆之言。】
朱元璋早就认为宋太祖之死很蹊跷,认为那是宋太宗“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当然也不相信所谓的“金匮之盟”。
如今看来,果然为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