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悲观的氛围笼罩着出征的军队和留守的官员,人人都感觉到前路莫测。
而在深宫之中,玉太后捻动着佛珠,听着心腹汇报朝堂上的决议,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冰冷的嘲讽。
“打吧,打吧……”她低声自语,声音微不可闻,“流够了血,才知道什么是疼。也只有流够了血……有些机会,才会浮现。”
京城这台老旧而腐朽的机器,在恐惧和愤怒的驱动下,终于还是勉强举起了一柄锈迹斑斑的刀,颤巍巍地指向了北方。
一场明知胜算渺茫,却又不得不进行的“困兽之斗”,就此拉开了序幕。
而真正的风暴眼,此刻,才刚刚开始凝聚力量。
第134章 旌旗悲风
京城,德胜门外。
初升的朝阳并未带来多少暖意,反而将旌旗的影子拉得斜长,如同某种不祥的预兆。
五万兵马,勉强列成还算齐整的方阵,盔甲在阳光下反射着杂乱的光。
然而,仔细看去,便能发现许多士兵面带菜色,眼神惶恐,手中的兵器也显得有些陈旧,甚至有些人的皮甲都未能完全覆盖身体。这支仓促集结的“王师”,尚未开拔,士气已然低落。
龙旗招展,华盖云集。
永熙帝晟玚身着金甲,外罩明黄龙纹斗篷,在玉太后及文武百官的簇拥下,登上了临时搭建的高台。
他努力挺直脊背,试图展现出一代雄主的英姿,但那略显苍白的面色和眼底深处的一丝不安,却出卖了他内心的虚浮。
玉太后今日亦是一身庄重朝服,凤冠霞帔,面容平静无波,仿佛眼前不是大军出征,而是一场寻常的典礼。
唯有她捻动佛珠的指尖,微微加快的频率,泄露了心底并非全无波澜。
鼓号齐鸣,仪式开始。
晟玚上前一步,展开内侍早已拟好的慷慨激昂的出征诏书,朗声诵读。声音通过特殊构造的传声筒放大,回荡在军阵上空:
“……朔州萧彻,世受国恩,不思报效,反挟持幼主,伪立朝廷,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其罪滔天,人神共弃!今特命平北大将军韩猛,统率王师,北上讨逆!望尔等将士,奋勇杀敌,扬我天威!荡平朔州,擒杀逆首者,朕不吝封侯之赏!”
他的声音刻意拔高,带着一种强装出来的激昂与愤怒。然而,台下回应他的,却并非山呼海啸般的斗志,而是一片压抑的沉默,以及零星几声有气无力的“万岁”。
寒风卷过,吹动旗帜猎猎作响,更添几分萧瑟。
韩猛是一位身材魁梧、面庞黝黑的将领,他身披重甲,单膝跪地接旨,声音洪亮:“臣,韩猛,领旨!必竭尽全力,以报皇恩!”
然而,当他起身,目光扫过台下那些士气不振的士兵时,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
他是宿将,深知此战之艰险,陛下和太后亲送,与其说是鼓舞,不如说是沉重的压力。
玉太后此时缓缓上前,她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清晰地传入前排将士耳中:
“将士们,此去北疆,关山万里。尔等肩负的是社稷安危,是皇朝正统。望尔等牢记君恩,奋勇向前。朝廷,不会忘记任何一位为国流血的忠勇之士。”
她的话语比晟玚空洞的许诺多了几分沉甸甸的分量,但也仅此而已。无法改变军粮不足、装备老旧、对手强大的残酷现实。
仪式在一种近乎凝滞的气氛中结束。晟玚亲手赐下御酒,韩猛接过,一饮而尽,随即将酒碗摔碎于地,发出“啪”的一声脆响,算是完成了出征前的最后仪式。
“咚!咚!咚!”
沉重的战鼓再次擂响,如同敲在每个人心头。
韩猛翻身上马,拔出佩剑,指向北方,声音嘶哑地大吼:“出发!”
大军开始缓缓移动,如同一条疲惫而沉重的巨蟒,蠕动着向北而行。
队伍中,偶尔传来军官的呵斥声,马蹄声、脚步声混杂,扬起的尘土在阳光下弥漫,带着一股悲凉的气息。
高台上,晟玚望着逐渐远去的军队,紧紧攥住了拳头,指甲几乎嵌进肉里。
他不知道这支军队能走多远,能起到多少作用,但他必须做出这个姿态。
玉太后则平静地转身,在宫人的搀扶下,准备起驾回宫。在她转身的刹那,目光似乎无意地扫过北方天际,那里,云层低垂。
“送死的人,已经派出去了。”她心中默念,冰冷一片,“接下来,该看看那些真正的‘棋子’,该如何落下了。”
德胜门外,只剩下飘扬的龙旗和尚未散尽的尘土,见证着这场注定充满悲剧色彩的远征。
而在遥远的朔州,探马早已将京城军队动向的详细情报,呈送到了萧彻与楚玉衡的案头。
风暴,终于要迎来第一次毫无花哨的正面碰撞。
————————————————————————
开新书了,因为这本

